傳統(tǒng)的中醫(yī)理論一直認為,癌癥的發(fā)生以“熱”為主,為邪氣亢盛,痰壅氣滯所致。采用的治療方法也是清熱解毒、活血化瘀,用的中藥自然也是半枝蓮、白花蛇舌草、龍葵等清熱解毒藥,認為溫陽藥會加速腫瘤的生長,遂出現(xiàn)腫瘤治療中大堆清熱解毒藥雜投的現(xiàn)象,這實際上是一個謬誤。通過大量的臨床觀察,癌癥一旦發(fā)現(xiàn)往往已進入中晚期,中晚期癌癥病人臟腑氣血虧虛、陽氣偏虛、功能失調(diào)、寒邪直中。就是說,癌癥最基本的病因不是“熱”而是“寒”,所以采用傳統(tǒng)方法清熱解毒,不啻于南轅北轍,療效不佳。
《醫(yī)學入門》指出:“積初為寒,宜辛溫消導”?!锻跣窀哚t(yī)案》明確提出:“積聚之證,大抵寒多熱少,虛多實少”,就是說,寒毒是導致腫瘤發(fā)生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。
寒者溫之。溫法屬中醫(yī)治療八法之一,臨床上凡寒證、陽虛體質(zhì)病人,用溫法治療,收效顯著。中晚期癌癥病人屬于寒邪作祟,治療上,理當用溫法。常運用辛溫之品配以逐瘀消積、化痰軟堅、攻下祛毒的中藥,通過臨床觀察,的確能有效地使多數(shù)患者癥狀緩解,病情穩(wěn)定,延長生命。但又有人認為具有癌性疼痛的患者服用溫熱之劑后疼痛多加劇,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晚期癌癥多正虛(氣陰兩虛)邪實,溫熱之劑可產(chǎn)生傷陰助邪的作用而使癥狀加重。但張士舜主任醫(yī)師認為,具體問題具體分析,當癌癥病人疼痛的同時看伴隨有哪些癥狀,當表現(xiàn)出寒邪的一些癥狀時(比如:怕冷,喜食熱食,手足涼等),當用溫藥,無可厚非。但是當伴隨有熱邪的一些癥狀(怕熱,手心熱,喜食涼食等),此時當用涼藥,即清熱解毒藥。
總之,癌癥這一頑疾,病情屬性屬于陰癥,病機屬于寒凝,選方用藥當以甘溫散寒為主。中醫(yī)認為,腎藏精,為先天之本,主生殖和發(fā)育,張士舜主任醫(yī)師認為,癌癥的增殖離不開腎的生殖,故癌癥屬于腎的功能失調(diào),再者,顧護陽氣是中醫(yī)治癌必須遵守的原則,治療當要溫補腎陽,古人有“陽氣者,若天與日,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”之訓,講的就是這個道理。拿病理分型來說,低分化就是氣化不足,為陽不足;高分化就是成形有余,為陰有余。結合現(xiàn)代有關腫瘤“血瘀”的研究認為,癌癥的本質(zhì)為腎陽不足,陰寒積聚,即腎陽虛血瘀。下面舉一病例簡單介紹之。
劉某,男,66歲,河北省衡水人,2008年6月發(fā)現(xiàn)進食不利,食少,便干,乏力,進行性消瘦,至7月份前癥加重,遂當?shù)貦z查胃鏡:食管中段鱗狀細胞癌。后緣于病灶侵犯周圍組織,未予手術治療,聽人介紹,于2008年8月15日來我院門診治療。主訴:進食不利3月,伴有乏力,怕冷,消瘦,精神差。查體:慢性病容,面色蒼白,消瘦,舌淡苔薄白,脈沉細微滑澀,辨證為脾腎陽虛血瘀。給予:附子6g肉桂6g熟地24g山藥24g山萸肉12g云苓9g澤瀉9g丹皮9g三棱20g莪術20g冬凌草10g紫草10g靈芝50g核桃枝50g水煎服,7付,每日1劑,分早晚溫服。同時囑咐患者禁食辛辣刺激性、海鮮類食物。二診:進食不利、怕冷癥狀改善,乏力改善,效不更方,繼服前方15付。三診:病人乏力癥狀消失,面色好轉,體重增加,進食不利癥狀偶有出現(xiàn),囑其患者少量多餐,細咬慢咽。1年后隨訪,一般情況尚好,無明顯不適。
按:食管癌屬于中醫(yī)“噎膈”范疇,腎為“罷極之本”,此患者乏力,怕冷,納差,當屬于脾腎陽虛,方中以腎氣丸加味治療,方中加大山藥的劑量,以加強健脾的功效;用性平的三棱以對抗血瘀的問題;用小劑量的清熱解毒之品冬凌草、紫草以“陰中求陽”,療效甚佳;用靈芝、核桃枝以提高免疫力,通過扶正以祛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