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<style id="80op5"></style>
    <td id="80op5"><optgroup id="80op5"></optgroup></td>

    1. 慢性支氣管炎的分期分型治療

      發(fā)布時間:2014-06-04 17:49:07 本文來源:石家莊市中醫(yī)院

      一、病因病機

      慢性支氣管炎是一種呼吸系統(tǒng)常見疾病,屬于中醫(yī)“咳嗽”、“痰飲”、“喘息”、“肺痿”的范疇。對于疾病發(fā)生的原因,邢月朋老師認為外因是造成氣管炎的必要條件,應予重視,但更不能忽視內在因素對發(fā)病的重要影響。外因一般主要包括:煙霧、塵埃、風寒三大要素,即西醫(yī)所指的感染、理化刺激、過敏等。凡是具有三者之一或全部的環(huán)境、地域因素,則氣管炎的發(fā)病率就高。尤其是吸煙的因素,室內煙霧彌漫,咳嗽不爽甚至以吸煙刺激排痰,形成惡性循環(huán)。煙霧這一致病因素在農村地區(qū)相當突出。再就是農村的燒炕取暖,由于下熱上涼,前半夜熱后半夜涼,冷熱極為不均而易受風寒。還有農民喜穿空心棉襖,汗出后也易受涼。勞動后痛飲涼水,喜食生冷瓜果等,凡此種種,天長日久易成慢性咳嗽。內因主要是指人體對外界的致病因素抵抗力降低,尤其是饑飽勞碌造成機體虛損,而對風寒、塵埃、煙霧等外在致病因素的侵襲,不能抵抗,最后導致發(fā)病。正如《黃帝內經》的論述:《素問·評熱病論》“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”。《素問·上古天真論》“精神內守,病安從來”?!端貑枴ご谭ㄕ摗贰罢龤獯鎯?,邪不可干”?!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摗贰瓣幤疥柮?,精神乃治”。在同樣環(huán)境之下,發(fā)病的只是一部分人,故應防病于未然,在病變尚屬可逆的階段調動一切有利因素及早治療,老師認為慢性支氣管炎是可以預防并且可以治愈的。

      邢月朋老師經過多年臨床實踐深刻認識和研究了慢性支氣管炎的發(fā)生機理。本病的主癥為咳嗽、痰喘,這些癥狀為肺之本病,故張景岳說“咳癥雖多,無非肺病”,也就是說咳嗽的發(fā)病一定病起于肺或他臟之病累及于肺才能出現(xiàn)本病。所以慢性支氣管炎的病機應從兩方面認識:其一邪犯本臟。肺主氣,為五臟之華蓋,上連喉嚨,開竅于鼻,司呼吸,外合皮毛,一旦遭受外邪侵襲或從口鼻而入,或從皮毛而受,肺衛(wèi)受感,肺氣壅遏不宣,清肅之職失常,影響肺氣之出入呼吸,因而引起咳嗽,甚者喘息、憋悶。由于外邪侵入于肺絡氣管,氣道不暢,西醫(yī)認為是氣管的粘膜上皮和粘膜下層有炎癥細胞浸潤,腺體分泌功能亢進,粘液增多,咳出為痰。支氣管粘膜充血水腫,并常有分泌物堵塞。而肺臟因通氣阻塞,患者即表現(xiàn)憋滿喘息,為邪實氣壅之證。由于四時氣候變化的不同,人體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區(qū)別,因而臨床上會出現(xiàn)風寒、風熱及燥熱等不同癥情。風為百病之長,其他外邪多隨風之侵襲而犯人體,肺系為氣體出入之孔道,首當其沖。又肺為嬌臟,只能受得本臟之正氣,受不得外來之客氣,如客氣干之則咳而痰喘,不論由于風寒、風熱或燥熱,多以風為先導,挾寒、挾熱、挾燥等外邪侵入,先傷于肺系,而為咳嗽。正如葉天士所說“溫邪上受,首先犯肺”。在現(xiàn)代醫(yī)學看來,細菌或病毒感染,每次發(fā)病菌株總不一樣,常見的細菌有草綠色鏈球菌、奈瑟氏球菌,肺炎雙球菌和流感嗜血桿菌等;病毒有鼻病毒、流感病毒、副流感病毒、呼吸道融合病毒、腺病毒和支原體等,是引起感冒進而激發(fā)本病的主要病原體,所以說在臨床表現(xiàn)上就各式各樣,再加上機體本身對病毒侵襲的反應不同,因此中醫(yī)則分有風寒、風熱、燥熱等類型。每次感冒引起本病的發(fā)作,表現(xiàn)不一,用藥也就不能千篇一律。其二,他臟有病累及肺臟,機體各部是有相互聯(lián)系的,其他臟腑的病理變化在一定程度上,也能夠影響到肺,促使發(fā)生咳嗽,因此《素問·咳論》有“五臟六腑皆令人咳,非獨肺也”的論述。如脾虛生濕,聚為痰濁,濕痰上漬于肺,影響氣機出入,遂為咳痰喘逆,此即古人所謂“脾為生痰之源,肺為貯痰之器”的道理;又如腎氣衰弱,既可影響津液之輸化,也能影響肺氣之肅降,肺之氣化功能失常,則水氣不能循常道,而漬溢為患,上逆犯肺,而為咳逆,這就是腎病及肺的緣故。所以說他臟有病,累及于肺,則為之內因所致。但在臨床所見多為疾病遷延日久,損傷臟腑精氣而表現(xiàn)為邪減臟虛之候?;蛳扔信K虛,而后招邪侵襲形成本虛標實之象,結果纏綿日久,臟腑之氣一時難以復元,病邪亦退之不凈,則形成所謂慢性虛證表現(xiàn)的內因氣管炎??傊?,不論外感、內因都必須在肺臟受累之后才能出現(xiàn),陳修園對氣管炎發(fā)生的病理分析也是這樣認識的,他說:“肺為臟腑之華蓋,呼之則虛,吸之則滿,只受得本臟之正氣,受不得外來之客氣,客氣干之則嗆而咳矣;只受得臟腑之清氣,受不得外來之病氣,病氣干之,亦嗆而咳矣?!边@說明不論外感、內因均為肺系受邪而發(fā)病,不過外感病起于肺,而內因則系他臟先病累及于肺而已。

      二、辨證論治

      慢性支氣管炎臨床表現(xiàn)以咳嗽、咯痰為主要癥狀,或伴有喘息。本病多發(fā)生在中年以上,病程緩慢,初起癥狀一般不重,對健康影響不明顯,故不為人注意;待病變發(fā)展,終年均有咳嗽、咯痰,而以秋冬為劇,反復發(fā)作時,患者方近醫(yī)就診。慢性支氣管炎在臨床上以咳嗽、咳痰或伴喘息反復發(fā)作為特點,每年患病至少2個月,并持續(xù)兩年以上,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咳嗽、咳痰、喘息癥狀。在辨證施治方面應注意與肺癆、肺癰、哮喘、痰飲等進行鑒別診斷。老師通過多年的臨床實踐,根據(jù)病之急緩總結出慢性支氣管炎的辨證施治規(guī)律為:分期分型辨證施治。

      ⒈分期:急性發(fā)作期:指在23天內出現(xiàn)膿性或粘液性痰,痰量明顯增加,可伴有體溫升高等炎癥表現(xiàn),或在23天內咳、痰、喘癥狀任何一項加劇至重度或重度病人明顯加重者。慢性遷延期:指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咳、痰、喘,遷延不愈,或急性發(fā)作期咳、痰、喘,一月后仍未恢復到發(fā)作前水平。臨床緩解期:指病人經治療或自然緩解達三個月。

      ⒉辨證特點:老師針對慢性支氣管炎的主癥“咳、痰、喘”,總結了氣管炎各期不同的癥狀特點和發(fā)病規(guī)律,強調慢性支氣管炎的中醫(yī)辨證要點是:咳分內傷外感;痰分寒熱;喘分虛實。但臨床亦非機械地劃分,一般是咳久即喘,就慢性支氣管炎而言:喘而有咳(與支氣管哮喘不同)病久必虛,而虛又易招致外感,而挾實;寒熱也是相對的,病久會有轉化,或本寒標熱,或本熱標寒,或寒熱錯雜,臨床上應根據(jù)四診八綱詳細分辨。將復雜的病癥歸納總結出兩期五型十一治。

      ⒊辨證施治:

      3.1.急性發(fā)作期:

      3.1.1外感型

      3.1.1.1.風寒外束,肺失宣降型:素有慢性氣管炎,復感風寒。

      主癥:咳嗽痰稀,喉癢聲重,鼻塞流涕,舌苔薄白,脈浮。可兼見頭痛,惡寒發(fā)熱,無汗等表證,為風寒兼?zhèn)っ馐‰?,肺氣不宣之故?span lang="EN-US">

      治則:疏風散寒,宣肺止咳

      方選杏蘇散加減:蘇葉、前胡、杏仁、桔梗、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、生姜。如合并喘息加麻黃;如風寒內熱癥見:惡寒鼻塞,氣嗆干咳,甚則氣逆而喘,口渴咽痛,苔薄白兼黃,脈浮緊或兼數(shù)。為風寒外束,肺熱內郁,治以散寒清熱,方用麻杏石甘湯加銀翹散。麻黃、杏仁、芥穗、桔梗、銀花、連翹、蘆根、生石膏、薄荷、牛子、竹葉、甘草。如挾水氣者癥見:惡寒發(fā)熱或肌膚悉腫,咳逆喘息,其形如腫,痰多而稀,口中和,苔滑潤,脈浮緊。為風寒客表,水飲內停,治以化飲解表,止咳平喘。方用小青龍湯治療,本方麻黃、桂枝發(fā)汗解表、宣肺定喘,干姜、細辛、半夏溫中蠲飲、散寒降逆,配以五味子防肺氣之耗散,佐芍藥、協(xié)桂枝以和營衛(wèi),并用甘草調和諸藥。藥雖八味,而配伍極其精密,凡外感風寒,內停水飲而致的咳痰喘,見有上述癥情者,投以本方頗為合適,如無五味子可用烏梅代之,如體痛可加海風藤、追地風,既可散風止痛又可定喘逆,為葉橘泉經驗方。

      3.1.1.2.風熱犯表、肺失宣暢

      主癥:痰咳不爽,口渴咽痛。可兼見頭疼,惡風汗出等癥。舌苔薄白而燥,脈多浮數(shù)。治宜疏風清熱,宣肺止咳。

      方選桑菊飲加減,桑葉、菊花、薄荷、杏仁、桔梗、甘草、連翹、蘆根,加板藍根15g

      若吐黃痰蘆根加用至60g。如夏熱挾暑,證見咳嗽胸悶、心煩口渴、溺赤,加香薷、銀花、荷葉、六一散之類以疏風解暑。

      3.1.1.3.外感燥熱

      主癥:干咳無痰、或痰少不易咯出為風燥傷肺、津液受損所致。鼻、眼、喉干燥為燥勝則干之象,大便干乃由肺與大腸相表里,肺燥則大腸津液亦受損,咳甚則胸痛屬肺氣不利,小便黃少為津液受損,舌紅苔薄黃而干、脈或數(shù)大皆燥熱之象。

      其病機:燥熱傷津,肺失清潤,治當清熱生津,潤燥救肺,選清燥救肺湯為主方。桑葉、生石膏以清宣肺中燥熱,阿膠、麥冬、麻仁功能潤肺滋液,黨參、甘草益氣生津,杏仁、杷葉苦瀉肺氣,以上諸藥配伍使熱清燥解,肺氣得以肅降,而干咳自止。

      3.1.2.痰熱型,

      主癥為痰多稠粘,胸痛氣粗,口渴喜冷飲,苔白黃,脈弦滑。痰黃者為毒熱蘊肺,治當解毒化痰、利肺止咳選千金葦莖湯加味,

      藥如:蘆根、冬瓜子、薏米、杏仁、桔梗、黃芩、甘草、板藍根、連翹;痰白者為邪熱郁肺,治當清熱瀉肺、平喘止咳選瀉白散加味,藥如桑白皮、地骨皮、大貝、杏仁、桔梗、黃芩、甘草、板藍根、連翹。如痰色黃白相兼者則以葦莖湯瀉白散兩方合用。

      隨癥加減如下:口渴重者加生石膏;發(fā)熱體溫高兼血常規(guī)之白細胞總數(shù)或中性粒細胞比率增高加柴胡、黃芩;胸滿喘促重者加前胡、白前;兩脅脹滿加青皮;胸痛郁悶加瓜蔞、枳實、白蘞、紫參。大便干加草決明、甚加元明粉、瓜蔞仁或川軍;小便不利加石韋、車前子;吐痰艱難者加沙參、遠志;痰成塊者加花粉、沙參;惡心、嘔吐加竹茹、杷葉;咽喉痛者加薄荷、牛子或射干、山豆根、錦燈籠;身體素虛行動氣乏加白參或沙參、元參、臺參(三參飲)。加減用藥時有兩個原則:A、不助熱傷津;B、既能治兼癥,又能對咳、痰、喘有利,甚則要達到一箭雙雕的目的,非如此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。

      3.2.慢性遷延期:

      3.2.1.痰濕型,其主癥為痰多色白,或稀或稠,咯痰爽利,脘悶氣短,肢體困重,口淡發(fā)粘,食少腹脹,大便溏,舌苔白膩,脈濡滑。證屬脾虛不運,痰濕壅肺。治當健脾燥濕,化痰理肺,方選蒼白二陳湯加味。蒼術、白術、半夏燥濕化痰;陳皮、厚樸、杏仁理氣化痰;茯苓、甘草健脾滲濕。濕去則痰消,氣順則痰降,痰消氣降則肺安咳止。如胃脘發(fā)涼可加干姜。但本型最易和痰熱型吐白痰者相混淆,必須詳參鑒別。痰濕型與痰熱型都見白色痰,痰濕型痰不粘、咯吐爽利;痰熱型粘性痰、咯吐不利。痰濕型的白色痰,可用健脾燥濕藥;痰熱型的白色痰不可用燥濕藥,否則傷陰,治應清肺化痰。

      3.2.2.肺燥型:肺腎陰虛型主癥:干咳無痰,或少痰,痰粘連成絲,喉癢咽干,舌紅少津少苔或無苔,脈細弦或數(shù)。病機:肺腎陰虧,虛火上炎,治法:甘寒養(yǎng)陰,滋腎保肺,方藥:百合固金湯,百合味甘性平,保肺止咳,二地滋養(yǎng)腎水,補陰清熱,寸冬味甘性寒,清熱潤肺,元參助二地滋腎壯水去無根之火,貝母潤肺化痰止咳,當歸、白芍養(yǎng)血和肝,甘草、桔梗清肺利咽,方中重用甘寒一類的藥物,肺腎雙補,使真陰受益,虛火自平,因而虛火灼津造成的肺燥、咳嗽自止,如咳久日深,可酌加米殼、烏梅、訶子、五味子之類以收斂肺氣。本型多見于體素陰虛,或有結核病史的患者,用此方藥效果較佳,長期服用無不良反應。本型易與燥熱型相混淆,但似是而非。燥熱型、肺燥型之咳嗽均是干咳少痰。但燥熱型表現(xiàn)為口、眼、鼻干燥感,發(fā)病季節(jié)為秋季,病機為實中挾虛,病因由外感而起,屬燥邪病實;肺燥型表現(xiàn)為喉癢咽干,發(fā)病可一年四季,病機為肺腎陰虛,病因由體素陰虛而發(fā),屬陰損病虛。

      3.2.3.虛寒型,其主癥為喘咳氣逆,痰白而稀,口淡納減,便溏溲頻,甚則肢背冷感,舌苔白潤,脈沉細無力。(上虛不能制下)

      3.2.3.1.肺臟虛寒偏重者,除上癥外,氣逆而短,痰稀帶泡沫(輕浮而白),其病機為肺寒氣虛,涎沫射肺,治當溫肺益氣,健脾保肺(培土生金),方選甘草干姜湯合六君子湯加味。干姜溫肺脾,使氣能化津,水各歸于正化則吐泡沫自止。人參、白術、甘草補脾保肺益氣,茯苓、半夏、陳皮燥濕去痰,五味子收斂肺氣。

      3.2.3.2.脾腎虛寒,除有上癥外,可見喘滿心悸為脾虛不能制水,腎虛不能化水,水凌心肺;咯吐咸痰或咸水或不能吃咸菜者屬水泛為痰,腎液外現(xiàn);小便不利為腎不化氣,甚則肢體浮腫屬水液外溢,舌質淡胖,脈象沉細均為脾腎陽虛之征,治當溫陽化水,補脾安肺,方選真武湯加味,茯苓、白術補脾制水,川附子、生姜、細辛溫散在里之寒水,熟地、肉桂、五味子、胡桃仁溫補腎氣、以固下元,白芍斂陰和營而止咳,不致溫散太過。本方確有振奮真陽,制止水氣上逆的功效。正如“離照當空,陰霾自散矣。”如本臟虛寒又復加外感,癥見咳吐咸痰,而又發(fā)熱咽痛,為本寒標熱之證。以真武湯合銀翹散并用。

      總之,在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的方面,將復雜兼夾的病情分兩期五型。老師強調慢性支氣管炎的初期階段,尤其在急性期階段,必須徹底清除病邪,不留病根。疾病恢復期要補養(yǎng)正氣,故有“喘時治上,平時治下”之說,意在咳喘發(fā)作時治療以肺為主,咳喘止時以扶養(yǎng)正氣為主,正氣足則邪不可干,即《內經》所云: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。若因循失治,必致由實變虛,越治越重,咳喘無止日也。

      三、立足辨證,唯效是求

          邢老師治療疾病的思辨特點之一就是立足辨證,博采眾方,唯效是求。不僅熟練運用經方,對后世醫(yī)家的論點和精華也有深刻的探討和研究。他自學醫(yī)初期就熟讀陳修園的《醫(yī)學三字經》、《醫(yī)學實在易》、《時方妙用》、《醫(yī)學從眾錄》等,特別對咳嗽一證的認識方面與陳修園的立論是密不可分的。正如《醫(yī)學三字經》云“肺如鐘,撞則鳴,肺最重,胃非輕,風寒入,外撞鳴,癆損積,內撞鳴”,肺體如金如鐘也,內外因皆能為鳴之因,無論外感、內傷,一旦出現(xiàn)咳嗽一證,即為肺臟受累。邢老師認為其病因仍是以外感所致較多。因此邢老師在診治方面極為重視祛除外邪,而且是盡早盡快地祛除邪氣。外感咳嗽表現(xiàn)為痰稠,咳而不爽,咽痛,口渴,或兼發(fā)熱,頭痛,惡風等,為風熱咳嗽襲表,肺失宣暢證,治療以辛涼解表清熱肅肺為法,方選銀翹散加川貝、杏仁、黃芩。咽痛加射干,山豆根;口干渴加花粉、知母、生石膏;便干加大黃,或加虎杖。若表證已罷,邪入傷肺,表現(xiàn)為:咳嗽陣作,痰多粘稠,或色黃而稠厚,胸滿氣粗者,邢老師多用清熱化痰利肺止咳嗽的千金葦莖湯合瀉白散:藥用蘆根、冬瓜仁、桑白皮、地骨皮、桔梗、黃芩、銀花、浙貝、薏苡仁、甘草。體溫高者,加生石膏、柴胡、黃芩;胸悶喘促加前胡、枳實;大便干加川軍或草決明、瓜蔞仁;小便不利加石韋。

      老師在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時,還特別注意疾病的起因和治療用藥后的反應,既重視疾病的發(fā)生發(fā)展轉化的辨證規(guī)律,又避免固守一個證型一治到底的機械辨證論治現(xiàn)象,他認為一個疾病的治療過程中,疾病的初、中、后期都有各自的轉化和側重規(guī)律,治療上就必須在普通規(guī)律的指導下,針對不同證候采取相應的治法方藥。如治療一咳嗽病人,患者主訴感冒后出現(xiàn)咳嗽咳痰,近日痰中帶血絲,色鮮紅,伴咽痛,舌尖紅,苔薄黃,脈細數(shù)。查血常規(guī)白細胞1.2×1012/L,中性76%,淋巴24%。胸片提示氣管炎,左下肺炎。老師經過分析以上表現(xiàn),認為本證為邪熱入肺,傷及血絡,但表邪未盡,因此當全面權衡其病機,治以清肺止咳兼解表邪的表里雙解法:銀花、連翹、板藍根、牛蒡子、薄荷、蘆根、桔梗、黃芩、川貝、梔子、紫菀、生柏葉、茜草、大小薊。服藥4劑后,病人咳嗽減輕,咳血消失,查白細胞仍高,在原方基礎上加枇杷葉、知母以清潤止咳,以防嬌臟受損。經治療一周,患者咳嗽仍在,咳吐黃或白色粘痰,查血常規(guī)正常,老師說,咳嗽在此期為表邪已解,邪熱在肺,壅滯不去,治療也應當隨之更法更方,易銀翹散之辛涼,用清肺止咳之重劑,生石膏、知母、蘆根、桑白皮、枇杷葉、地骨皮、浙貝、黃芩、杏仁、紫參、白蘞,梔子。服七劑痰量減少,咳嗽逐漸減少至消失,復查胸片、血常規(guī)皆恢復正常。

      四、扶正祛邪,合理運用

      老師認為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,應正確地運用扶正祛邪的原則。正和邪是密切相關的,扶助正氣和祛除邪氣都有利于疾病向痊愈方向轉化,如何擺正二者的關系是很重要的一環(huán),因此,要細致認真地分析邪正雙方的情況,任何一方都不能忽視,尤其對慢性支氣管炎久病肺之精氣損傷,或年高體弱氣血暗耗,肺主氣功能衰退,表現(xiàn)為邪氣漸退,肺臟虛衰或肺虛不耐寒熱的本虛標實證,更應很好地運用扶正祛邪原則,祛邪不忘扶正,祛邪不使傷正。對于本虛而邪不盡的咳喘證,老師多選用三分散治之,兼顧扶正祛邪。

      三分散見于《內經拾遺》,乃四物四君小柴胡三湯各用一分,謂“調榮益衛(wèi),止嗽之神劑也。”《醫(yī)約·咳嗽》:“咳嗽毋論內外寒熱,凡形氣病氣俱實者,宜散宜清,宜降痰,宜順氣。若形氣病氣俱虛者,宜補宜調,或補中稍佐發(fā)散清火?!迸R證中常見形氣俱虛之慢性支氣管炎咳嗽病人,無有效的對應方劑,老師每用此方多獲良效。

      方中四君子湯、四物湯補益氣血,強壯人體。小柴胡湯為和解少陽之主方,本方具有助正達邪之功效,故所有外感、內傷之患,五臟六腑之疾,凡屬于正虛邪戀者,皆可用本方加減治療。《傷寒論》96條云“傷寒五六日,中風,往來寒熱,胸脅苦滿……或心下悸、小便不利,或不渴、身有微熱,或咳者,小柴胡湯主之?!惫蚀朔郊尤胄〔窈鷾∑渲_邪,于補中稍佐發(fā)散清火之意。

      曾治療一慢性支氣管哮喘病人,男性,69歲,其形體消瘦,面色萎黃,語聲弱,咳嗽聲低,痰白質稀,乏力、喘促,夜間癥狀加重,近日發(fā)熱惡寒,以上癥狀加重,舌暗淡,苔薄白,脈沉細。老師認為本病人病程長久,氣血俱虛為其本,又由于體虛不耐寒熱外邪侵襲為其標。本證為氣血虛弱,邪戀不去之證,針對這種情況,要扶正祛邪并用,藥用黨參、黃芪、茯苓、白術、肉桂、柴胡、黃芩、半夏、川貝、甘草。服七劑后,患者癥狀大減,體質增強,其效顯著。所以說,老師在治療慢性咳喘發(fā)面所施之法、方,無疑是扶正祛邪治法應用的楷模。

      五、有是證則用是藥

      中醫(yī)學是具有完整的獨立的理論體系的學科,老師治學嚴謹,注重基礎理論的學習,善于運用并充分發(fā)揮他們的指導作用,擴大思路,多途徑地尋求治病方法。以仲景學說和先賢理論為指導,應用經方并結自已的經驗化裁變通,主張有是證則用是方。老師在臨床辨證施治中,重視每個病癥的辨證要點,認為某些癥狀在整個的證候群中,雖非主要方面,但卻能反映病機關鍵,只有抓住決定疾病發(fā)生發(fā)展的關鍵病機來立法用藥,才能真正作到辨證準確,提高療效。如小青龍湯在傷寒論中是治療“傷寒表不解,心下有水氣”的表實兼水飲的證候。老師并不局限于此,認為形成本證的病機是外寒內飲相互搏擊,壅滯于肺證,其辨證重點為咳吐痰稀色白或呈泡沫樣稀痰,只要臨床上病人有如此癥狀,無論有無表證皆可酌情使用,臨床上取得了很好的療效。又如《傷寒論》中張仲景用真武湯治療陽虛水泛“心下悸,頭眩,身瞤動,振振欲擗地”。老師認為,張仲景方劑的核心是腎陽虛不能化氣行水,水氣泛濫,其表現(xiàn)并不一定只是在以上范圍內,如果在咳嗽病證中,表現(xiàn)為咳嗽痰稀,咳吐咸痰或咸水或惡咸者,就說明其病機是腎陽虛,水泛為痰,腎液外現(xiàn)。因此,憑此癥狀就可以辨為本證。治療可以用真武湯加味:茯苓、白術、白芍、川附子、細辛、肉桂、胡桃仁、五味子。由此可見,在辨證論治的過程中,病情表現(xiàn)是復雜的,但如何抓住關鍵,尋求病機,并有是證則用是方,這才是臨證的基本功。老師曾引用張仲景之言:但見一證便是,不必悉具。這就是關鍵病機表現(xiàn)所在。

       

      av永久免费网站在线观看,欧洲一区无码精品色,日本高清不卡aⅴ免费网站,成年无码AV在线潮喷
      • <style id="80op5"></style>
        <td id="80op5"><optgroup id="80op5"></optgroup></td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