患者丁雙喜,男,55歲,漢族,工人,已婚。初診日期:2006年12月12日。
主訴:腹脹伴納差1周,右脅肋部疼痛1天。
現(xiàn)病史:患者1周前無誘因出現(xiàn)腹脹,納差。自服“護肝片”,癥狀無明顯好轉(zhuǎn),1天前出現(xiàn)右脅肋部疼痛,來我院就診,門診以“鼓脹”收住入院?,F(xiàn)主癥:腹脹,納差,右脅肋疼痛,乏力,小便少色黃,便溏,舌質(zhì)淡紅、舌苔厚膩微黃,脈沉緩。
既往史:乙型肝炎病史5年,膽囊炎病史4年。
輔助檢查:超聲所見:①肝硬化,②膽壁增厚,③脾大,④腹水。X鋇餐影像擬診:1.十二指腸球潰瘍。2.考慮胃竇部占位。胸部CT:1.雙側(cè)胸膜局部增厚粘連,左側(cè)葉間胸膜增厚鈣化。2.考慮肝硬化,脾大、腹腔積液。3.左側(cè)背部脂肪瘤。血常規(guī):白細胞2.67*10^9/L,紅細胞3.27*10^12/L,血紅蛋白79g/L;血小板150*10^9/L。肝功能:總膽紅素8.8umol/L;直接膽紅素3.3umol/L;谷丙轉(zhuǎn)氨酶19U/L谷草轉(zhuǎn)氨酶28U/L;總蛋白46g/L;白蛋白27g/L;谷氨酰肽酶53.0U/L。乙肝五項:表面抗原陽性;表面抗體陰性;e抗原陽性;e抗體陰性;核心抗體陽性。甲胎蛋白:弱陽性。
病因病機分析:濕熱毒邪蘊蓄肝膽,肝失疏泄,肝氣郁滯,故右脅肋疼痛;肝病不能條達中焦氣機,脾土壅滯,故腹脹;脾失健運故納差,便溏;脾主四肢肌肉,脾氣虛故乏力。肝氣郁滯,三焦水道不利故小便少色黃;舌質(zhì)淡紅、舌苔厚膩微黃,脈沉弦皆為濕邪蘊結(jié),肝膽樞機不利,中焦升降功能失調(diào)的表現(xiàn)。
中醫(yī)診斷:鼓脹。辨證:氣滯水停。
西醫(yī)診斷:⑴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償期(腹水脾大貧血);⑵十二指腸球潰瘍;⑶胃竇占位?
治則治法:通陽利水,健脾益氣。
方藥:五苓散加味。桂枝6g,旱蓮草10g,澤瀉10g,丹參15g,茯苓30g,白術(shù)10g,車前子15g,炒香附10g,雞內(nèi)金10g,燙穿山甲6g,女貞子10g,大腹皮15g,豬苓10g,黃芪10g,黨參10g,鱉甲30g,澤蘭15g,益母草15g,赤芍10g。
西醫(yī)治療:靜點谷胱苷肽、水溶性維生素、洛凱以保肝抑制胃酸補液。
二診:2006年12月14日
仍腹脹,肝膽有濕熱蘊結(jié),而中焦又有寒濕困脾,也屬于寒熱錯雜。治法也采用寒熱并用。方藥:桂枝10g,干姜3g,白術(shù)10g,茯苓15g,半夏10g,甘草6g,木香8g,陳皮10g,柴胡10g,益母草15g,澤蘭15g,延胡索10g,川楝子6g,厚樸10g,大腹皮15g,黃芩10g,黃連6g。
三診:2006年12月16日
患者納差好轉(zhuǎn),腹脹及右脅肋部疼痛減輕,仍乏力,小便少、色黃,便溏,舌紅,苔白膩,脈沉細。肝膽濕熱,寒濕困脾。上方加炒蒼術(shù)10g。
四診:2006年12月22日
患者飲食增加,偶有右脅肋部疼痛,腹脹減輕,乏力好轉(zhuǎn),尿量增加,便溏,舌紅,苔薄黃,脈沉細。叩診腹水減少。寒濕漸化,脾氣不足。上方加黨參15g。
按語及體會:肝炎毒邪侵襲、蘊蓄肝臟,使肝氣失疏而郁結(jié)氣滯。橫逆犯脾,脾失健運,水濕內(nèi)停,形成氣滯濕阻;氣滯不能行血,血行不暢,脈絡(luò)瘀阻,肝脾血瘀,久而成癥積;血不行則為水,水濕更勝;肝郁脾弱,使三焦水道不通暢,經(jīng)脈不利,水液不行,水濕內(nèi)停,漸成鼓脹;久病必傷于腎,腎陽虛衰,膀胱氣化無權(quán),水濕難化而使鼓脹日益加重。本病病機變化主要在肝、脾、腎三臟,但在不同的階段病變中心不同,或在肝脾、或偏于肝腎。一般來說,病的早期多屬肝脾氣滯、血瘀,以實證為主;中、后期腹水已成,多屬脾虛肝弱,氣血凝滯阻于肝脾之脈絡(luò),水濕停聚不化,為正虛邪實之證;及至晚期,或脾腎陽虛,或肝腎陰虛,或陰陽兩虛,或肝、脾、腎三者同病,氣結(jié)水裹,血瘀毒聚,變證由生,病邪多已深結(jié)而積重難返。臨證只有辨證準(zhǔn)確,才能獲得理想的治療效果。本患者初診考慮肝炎病毒所致,開始著眼于右脅肋脹痛、肝硬化的影象學(xué)所見而從肝論治,結(jié)果療效不好,腹脹加重。后從脾論治,以溫脾燥濕,調(diào)理中焦氣機為法,從而獲得了比較滿意的療效。在肝病的治療中應(yīng)注意脾胃的功能狀態(tài),脾胃無損,諸可無慮,預(yù)后尚可,脾胃衰憊,則預(yù)后不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