患者張某某,女,58歲,漢族,退休,已婚。初診日期2006年11月6日。
主訴:間斷燒心半年余。
現(xiàn)病史:半年前出現(xiàn)胸骨后燒灼感,伴吞咽不順。在某醫(yī)院查胃鏡,診斷為反流性食管炎,給予質(zhì)子泵抑制劑,服藥1月余,癥狀緩解,停藥后隨即復(fù)發(fā)。服前藥,加H2受體拮抗劑,燒心可緩解,但不能停藥,一天不服藥即燒心難忍。現(xiàn)主癥:燒心,吞酸,口苦,口水多,吞咽時胸骨后有異物感,上腹不適,心下痞滿,胸脅脹悶不舒,腹脹便溏,舌質(zhì)淡紅,舌苔薄膩微黃,脈弦滑。
既往史:心臟病病史5年。
體征:上腹壓痛。
輔助檢查:查胃鏡:輕度食管炎;食管裂孔疝;淺表性胃炎。
病因病機(jī)分析:肝郁氣滯則胸脅脹悶不舒;橫逆犯胃,肝胃郁熱則燒心、吞酸、口苦、上腹不適;胃氣失和降則吞咽時胸骨后有異物感,心下痞滿;胃氣不降、濁氣上逆則口水多;肝氣乘脾則腹脹便溏;舌苔薄膩微黃,脈弦滑,皆為肝木克土,脾胃升降功能失調(diào)的表現(xiàn)。
中醫(yī)診斷:燒心。辨證:肝氣犯胃。
西醫(yī)診斷:⑴反流性食管炎;⑵食管裂孔疝;⑶淺表性胃炎。
治則治法:疏肝理氣,和胃降逆。
方藥:四逆散、二陳湯合左金丸加減。柴胡10g,白芍15g,枳殼10g,炙甘草6g,半夏10g,陳皮10g,茯苓15g,吳茱萸3g,黃連6g,煅瓦楞子30g,海螵蛸10g,代赭石18g,旋覆花10g,雞內(nèi)金10g,炒谷芽15g,炒麥芽15g。
西醫(yī)治療:開始服中藥時配合西藥抑酸藥:質(zhì)子泵抑制劑或H2受體拮抗劑,逐漸減量。
二診:2006年11月13日
癥狀減輕,可減少西藥的用量,其他諸癥減輕。舌質(zhì)淡紅,舌苔薄白膩,脈弦滑。仍肝氣不舒,但胃有下降之勢。上方加蒼術(shù)10g,厚樸10g。
三診:2006年11月24日
西藥用量繼續(xù)減少,但尚不能完全停用,一般H2受體拮抗劑即可有效控制癥狀。舌質(zhì)淡紅,舌苔薄白,脈弦細(xì)。濕熱減退,肝氣漸舒暢,胃氣亦趨和降。上方蒼術(shù)、厚樸各6g。
四診:2006年12月15日
現(xiàn)已完全停用西藥,單純中藥可滿意控制燒心、吞酸等癥狀。舌苔薄白,脈弦細(xì)。查胃鏡,食管黏膜未見異常,輕度淺表性胃炎。繼續(xù)以疏肝和胃為法調(diào)理,以鞏固療效。
按語及體會:《四明心法.吞酸》說:“凡為吞酸盡屬肝木,曲直作酸也。河間主熱,東垣主寒,畢竟東垣是言其因,河間言其化也。蓋寒則陽氣不舒,氣不舒則郁而為熱,熱則酸矣;然亦有不因寒而酸者,盡是木氣郁甚,熏蒸濕土而成也,或吞或吐也。又有飲食太過,胃脘脹塞,脾氣不運(yùn)而酸者,是怫郁之極,濕熱蒸變,如酒缸太甚則酸也。然總是木氣所致?!笨芍獰耐趟?,雖分寒熱兩端,然總是肝氣所致,其病位在胃,其病源在肝,所以燒心應(yīng)以治肝為根本。左金丸是治療肝胃郁熱燒心吞酸之主方,黃連為君,實(shí)則瀉子之,以直折其上炎之勢;吳茱萸從類相求,引熱下行,并以辛燥開其肝郁,辛開苦降,宣展氣機(jī)。臨床應(yīng)用時可根據(jù)寒熱的多少調(diào)整二者的用量。常與四逆散配伍,以疏肝理氣。如果效果不理想,可參以苦溫燥濕之品。
食管裂孔疝加重胃食管反流,本例患者在服藥后,食管裂孔疝也隨之消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