患者:張某,女,58歲。2017年2月8日初診。
舌脈:脈沉細(xì)關(guān)小滑尺不及,舌暗紅苔薄白中黃染。
主訴:心慌、乏力5個月,加重5天。
現(xiàn)病史:患者于5個月以前主因活動后全身乏力、心慌、腿軟、頭暈至省二院住院治療10天,診斷為“冠心?。ú环€(wěn)定性心絞痛)、慢性胃炎、十二指腸球部潰瘍”,行相關(guān)治療后諸癥好轉(zhuǎn),出院后曾口服曲美他嗪、匹伐他汀、黛力新、枸櫞酸鉍鉀顆粒、阿莫西林等藥物達半個月,之后停藥,出院期間病情穩(wěn)。5天前患者感冒,繼而心慌、乏力加重。為求進一步診治而至劉老師門診。刻診:夜間側(cè)躺時心動悸伴耳中偶跳動,耳鳴,全身沉重乏力,偶有胸悶長出氣,晝夜可見汗出,夜寐差,納可,無燒心反酸,大便可,不能納涼,感冒后遺留咳嗽,寐可。脈沉細(xì)關(guān)小滑尺不及,舌暗紅苔薄白中黃染。查體:血壓80~90/50~60mmHg
,心搏70次/分。現(xiàn)服藥:無。
既往史:患慢性胃炎,十二指腸球部潰瘍,冠心病。5個月前省二院住院出院后曾口服曲美他嗪20mg,3/日;匹伐他汀2mg,1/日;黛力新1片,1/日;枸櫞酸鉍鉀顆粒20mg,2/日;阿莫西林1g,2/日等藥物達半個月,病情平穩(wěn),之后停藥。否認(rèn)食物藥物過敏史。
西醫(yī)診斷:1、冠心病
2、慢性胃炎
3、十二指腸球部潰瘍
中醫(yī)診斷:心悸
辨 證:心脾兩虛證
治 則:健脾益氣寧心定悸
方 藥:四君子湯加味
五爪龍30g 黨 參15g 茯 苓10g 白 術(shù)10g
炙甘草6g 黃 連6g 百 合30g 合歡皮15g
防己10g 前 胡10g 炒杏仁10g 娑羅子10g
雞內(nèi)金20g 焦三仙30g 石菖蒲15g 蘆 根20g
澤 瀉15g 白 及10g
6付,水煎服,日一劑。
2017年2月15日二診:服藥6劑后患者訴心動悸伴耳中跳動及咳嗽去,黃痰少,睡眠明顯改善,仍全身沉重乏力及耳鳴,仍晝夜汗出且加重,訴藥后胃脹且燒灼感,但在吃飯中間服藥時胃脹輕些,無腿腫,大便日一行。舌淡紅胖大苔薄白膩,脈沉細(xì)。在家自測血壓105/65mmHg??人匀?,故上方去前胡、杏仁;藥后胃脹且燒灼感,故去防己加海螵蛸制酸止痛,加清半夏消痞脹;加桑葉清肺熱、止汗。7劑,開水沖服,日1劑。
2017年2月22日三診:訴服上方7付藥后汗出減少,微咳,黃痰去,燒灼感去,耳鳴在,睡不著后頭頂不適,喜抓捏,乏力,口干在,喜飲,大便日一行,脈沉細(xì)小滑尺不足,舌淡紅偏暗。上方黨參、石菖蒲、合歡皮各加至20g以曾益氣安神之功。7劑,開水沖服,日1劑。鞏固療效。
此后患者又復(fù)診于劉真老師處,訴心慌偶發(fā)且皆因著急后誘發(fā)。
按語:本案以“心慌”為主癥,中醫(yī)診斷為“心悸”?;颊邽橐焕夏昱裕?8歲,平素心慌發(fā)作時伴有乏力,說明素體心氣虛,但尚能耐受,此次心慌在感冒后復(fù)發(fā)并程度加重,結(jié)合四診分析其病因當(dāng)屬外邪初犯肺衛(wèi),繼而內(nèi)舍于心,終致心悸復(fù)發(fā)。其病機特點為:外邪一方面內(nèi)舍于心,心氣虛,故見心動悸、乏力、晝夜汗出;一方面入里化熱,故遺留咳嗽,咳黃痰;另外就診時雖無惡寒發(fā)熱,但在表之邪仍未盡去,仍留有一兩分。其病機特點概而言之即:正已傷而邪未盡。
治療當(dāng)益氣為主,兼顧表邪。難點是如何做到祛邪而不傷正、扶正而不礙邪。劉老師在治療上強調(diào)“持中央,運四旁”的基本思想,尤其是在治療虛證或者是虛實夾雜證時更是如此。本例治療上亦是從調(diào)脾胃入手,方選四君子湯為底方加五爪龍重用補氣固本,以助心氣復(fù),正復(fù)又能鼓邪外出,同時隨癥加減選用雞內(nèi)金、白及、娑羅子等顧護胃氣;妙用前胡,性辛、苦、微寒,辛則宣發(fā)肺氣以散表邪,苦寒則配伍杏仁、蘆根降肺氣以清熱止痰咳,棄麻桂荊防之類而不用以防傷正;另外患者晝夜汗出,二診時汗出加重,老師加用桑葉止汗,《神農(nóng)本草經(jīng)》言其能“除寒熱,出汗”,在此既止汗,又清肺熱,兼疏散表邪,一藥而三擅其功,老師不用生脈飲、五味子、酸棗仁、牡蠣酸斂之品來益氣斂陰止汗意在以防閉門留寇致使疾病難愈,體現(xiàn)了老師選方用藥緊貼病機的思路,如此正邪兼顧,扶正不礙邪、祛邪不傷正,以補為主,正復(fù)邪去,故而痊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