任某某,男,53歲,河北石家莊人,2010年12月28日因“右上腹疼痛,伴腹瀉2月”收入我院。
患者于2010年底,無明顯誘因出現(xiàn)右上腹疼痛,伴燒心、反酸、腹瀉,大便為黃色稀便,每日5~6次,癥狀逐漸加重,于2010年12月11日就診于河北醫(yī)科大學(xué)第三醫(yī)院,行腹部彩超示:肝內(nèi)多發(fā)實性占位。肝穿刺示:肝癌,考慮神經(jīng)內(nèi)分泌癌。對癥支持治療后,癥狀無明顯好轉(zhuǎn),今為求中醫(yī)中藥治療遂來我院。入院癥見:右上腹痛,腹瀉,納少,厭油膩,乏力,面色晦暗,消瘦,舌質(zhì)暗紫,脈弦滑。查體:肝于劍突下10cm可觸及,右肋下5cm可觸及,質(zhì)硬,壓痛,脾未及,叩鼓音,移動性濁音陰性,腸鳴音正常存在。肝功能:ALP:204U/L,余均正常。中醫(yī)辨證為:肝積,肝郁氣滯型。治則以:疏肝行氣,扶正抗癌為主。給予藥處方如下:白芍30g,炙甘草10g,陳皮20g,防風30g,木香10g,元胡(打)30g,柯子20g,山藥10g,薏苡仁50g,石榴皮20g,葉下珠30g,溪黃草30g,藤梨根80g。水煎服,日一劑,分兩次口服。同時在我院行經(jīng)皮選擇性動脈置管術(shù),方案:CF300mg,5-Fu 1.25mg,ADM20mg,2011年1月5日患者自述一般情況可,右上腹疼痛明顯減輕,仍有腹瀉,無反酸、燒心,要求出院,遵醫(yī)囑帶藥出院。后患者多次入我院求服中藥治療,主方同上,隨癥加減。2年后,患者復(fù)查時發(fā)現(xiàn)肺轉(zhuǎn)移,骨轉(zhuǎn)移,大量腹腔積液,經(jīng)治療無效死亡,存活2年半。
討論:
患者右上腹疼痛難忍,腹瀉,納少,厭油膩,乏力,面色晦暗,消瘦,舌紫暗苔黃膩,脈弦滑。病名:肝積。證型:肝氣郁滯?;颊呋疾∪站脷馓撗?,血液運行不暢,日久成瘀,瘀于腹部見痛癥之刺痛,肝氣不疏,膽汁分泌排泄受阻,見納少厭油膩,氣血無法上榮于舌面,面色晦暗,舌紫暗,則脈相表現(xiàn)為弦滑。治則:疏肝行氣,扶正抗癌。處方:白芍30g,炙甘草10g,陳皮20g,防風30g,木香10g,元胡(打)30g,訶子20g,山藥100g,薏苡仁50g,石榴皮20g,葉下珠30g,溪黃草30g,藤梨根80g。方中藤梨根清熱利濕、抗癌力極佳(《中藥材》2004年第2期《抗腫瘤植物藥藤梨根》),常被用于治療消化不良,嘔吐,消化道癌腫等,重用為君藥;葉下珠、溪黃草入肝經(jīng),清肝平肝,利濕退黃,抗肝癌(葉下珠:謝宗萬.全國中草藥匯編·上冊.北京:人民衛(wèi)生出版社,1978;溪黃草:國家藥典委員會.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.北京:中國醫(yī)藥出版社,2010),白芍養(yǎng)血柔肝止痛,抗癌,三者助君藥抗癌為臣藥;陳皮理脾胃之氣滯,訶子斂腸止瀉,山藥健脾止瀉扶正,薏苡仁健脾滲濕,木香、元胡活血行氣止痛,幾者共用為佐藥;炙甘草緩急止痛,調(diào)和藥性。
整理者:袁素